找到相关内容1894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——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

    地位突出,因此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人大都只说慧远而忽略慧持。其实慧持也是当时一位学识渊博、道德高尚的高僧。梁慧皎《高僧传》对他的一生说得很详细。  慧持年十四开始读书,记忆超群,他一日所得,等于别人十...   注释:  ①③⑥⑦⑧⑨⑩11 12梁《高僧传》。  ②梁《高僧传》作僧伽罗叉,误。  ④慧远在庐山曾集息心之士123人,结白莲社,在阿弥陀佛像前上供立誓愿生西方净土。  ...

    方 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5552331.html
  • 欲界天之-夜摩天

    、离诤天。据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、立世阿毗昙论、佛地经论五、慧苑音义上等所载,此天界光明赫奕,无昼夜之分,居于其中,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之欢乐。另据彰所知论上载,三十三天常与阿修罗诤斗,夜摩天却...魔王,并相信其天界在天空之上层。然该信仰被引入佛教之后,乃置其位于六欲天之第三天。[长阿含经卷十八、二十、二十一、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至六十三、瑜伽师地论四、五、俱舍论十一、华严经探玄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0159642.html
  • 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基础:茶道即人道

      唐朝的统一和强盛,造就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胸襟,气度恢宏的文化心态,宽松开明的文化氛围。中国人树立起对自身的信仰,认定生命的价值,并由此而频频催生出文化创造的激情,为活得更加和谐美好而尽心尽力。就在这样的特定时代背景中,以追求生活美好和谐为目标的“中国茶道”应运而生。  《封氏闻见记》载:南人好茶饮。开元年间,北人也饮茶成风,时尚“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。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”。南方主要产茶区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1471563.html
  • 《百喻经》之研究

    。   (3)《百喻集》   《大唐内典录》七、九、《大周刊定众经目录》一○、一四、隋法经《众经目录》、隋沙门及学士《众经目录》二、唐静泰《众经目录》二、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皆作此名...;   (5)《百句喻集》   《大周刊定众经目录》一○,作此名。   (6)《百句譬喻经》   《出三藏记集》二、九、《开元释教录》、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》八、三○、《经律异相》...

    王孺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3778273.html
  • 论慧远创立净土宗的主客观原因

    聚众起兵,大举南侵,建立了五胡十六国等割据政权。西晋灭亡后,司马氏集团便在南方建立起了东晋。在这动荡不安的年月,慧远降生了。《慧远传》日:“释慧远,本姓贾氏,雁门楼烦人也。”“楼烦县”(《高僧传》...被逼自杀。他死后,诸子争夺皇位,更是互相残杀,民不聊生。《慧远传》说慧远“年二十一,欲渡江东,就范宣子共契嘉遁。值石虎已死,中原寇乱,南路阻塞,志不获从”(《高僧传》),可见慧远到青年时期仍未脱离...

    徐胜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885112.html
  • 百丈清规与唐代禅宗教团

    从禅宗与律寺的关系着手,来看禅宗的发展过程,最起码有着这样两个阶段:一是禅律共住阶段,其次是别创禅居阶段。   首先是禅律共住阶段。据《景德传灯录》载:“以禅宗肇自少室,至曹溪已来,多居律寺。虽则别院,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。”【《景德传灯录》,《大正藏》五一,250c。】 说到从达摩祖师在少室山传禅开始,一直到六祖惠能禅师,近两百年时间里,禅僧大多住在律寺之中,别院而居。这在赞宁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0353442.html
  • 十四无记

    品般若经》十四;《大般涅盘经》三十九;《显扬圣教论》;《俱舍论》十九;《大乘义章》〈十四难义〉;石上善应〈释尊の对话と经典の对论の形式〉(《佛教思想史》第三)。 ...非有,(1)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,(13)命身一,(14)命身异。  依《杂阿含经》三十四所述,佛陀对外道以颠倒之见问难的十四个问题,皆不置可否,不予明确的答复。《大智度论》二称之为“十四难”,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5057573.html
  • 周叔迦:《华严经》之研究法

    四万五千偈,凡八十,有九会三十九晶而已。其异译别生复有十九部。兹列述于下:  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有一会,即第一寂灭道场会,说毗卢法身华严刹海依正之果。晋译凡四二品,唐译凡十一品。  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有会,即第二普光明殿会,说十信。晋译凡四品,唐译亦四品。又有别译三部。  第三忉利天宫会,说十住。晋译凡三品,唐译亦三品。又有别译三部。  第四夜摩天宫会,说十行。晋译凡三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1664520.html
  • 蒋九愚:慧远大师“形尽神不灭”思想探析(续)

    不变为性”的涅槃境界。从此意义上讲,“神不灭”之“神”与“不变为性”之“法性”,实际上都是众生超脱轮回、成佛成圣的依据。在法显译出《大般泥洹经》(《泥洹》)之前,魏晋佛学以般若学为主流,涅槃佛性论问题并未成为当时佛教界理论探讨的重点。但是,有人对主张“一切皆空”的般若学提出了质疑,因为般若学对报应轮回主体问题、成佛依据的佛性论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说明。据《出三藏记集》载,在《大般泥洹经》译出前...

    蒋九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3879413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2)

    ?在《成唯识论》说:  随烦恼名亦摄烦恼,是前烦恼等流性故,烦恼同类,余染污法但  名随烦恼,非烦恼摄故。唯说二十随烦恼者,谓非烦恼,唯染粗故。  此余染法或此分位,或此等流,皆此所摄随其类别,如...应的心所是“八个大随烦恼心所”,对八个大随烦恼心所解释如下:  a、掉举(Auddhatya),掉举是心不安静,妄动浮燥,对“行舍”和禅定起阻碍作用。《成唯识论》称:  云何掉举?令心于境不寂静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5155698.html